最近,部分城市的公积金又多了一条“提现”渠道。
8月28日,银川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新政称,居民可提取公积金用于既有建筑加装电梯;
同一天,提请市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的《厦门经济特区电梯安全管理条例(草案)》提出,业主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,用于支付电梯的更新、改造、修理;
在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《成都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》中,新增了“既有住宅增设电梯”提取项……
目前,包括16座万亿城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均已出台和“增设电梯”有关的政策意见。而公积金政策的陆续更新,则被认为意在调动居民积极性,吸引更多人参与,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。
有朋友疑惑,各地需要“加快推进”的工作有很多,老旧小区改造究竟有多重要?
从数量上看,它涉及全国17万个小区、上亿居民,真 量大面广;根据机构预测,它又是一个想象空间在2万亿以上的蓝海市场。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的话说,老旧小区改造“既保民生,又稳投资,同时拉内需,一举多得。”
可以看到的是,自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来,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:
6月19日,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,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相关工作。
7月30日,会议指出,要稳定制造业投资,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、城市停车场、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,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。
7月31日,国常会再次提出,鼓励把社区医疗、养老、家政等生活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,给予财税支持,打造便民消费圈。
不过,改造复杂又具体,如何真正提升小区品质让居民满意,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。
上周,城叔参加了一场城市规划界的顶级学术会议,和专业人士聊了聊,想把前期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分享给大家。
装电梯,不容易
老旧小区指的是建造时间比较长,市政配套设施老化,公共服务缺项等问题比较突出的居住小区。在目前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报道中,“电梯”无疑是一个焦点。
尽管官方不断强调,这是为空巢、失能、失独老人打造便利生活环境的体现,是“适老化”改造——甚至不光老年人,年轻人每天下班爬六层也是挺困难的。但真要给小区“装”上电梯,却并不容易。
以上海为例。据统计,在这座电梯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的城市,现有老旧楼房5万余幢,且大多都没有安装电梯。而此前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,在受访的1053位上海老年人中,有89.3%表示愿意安装电梯。
另一方面,截至今年4月,上海已有429幢房屋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完成加装电梯计划立项,但完工投入运行的仅137台,正在施工的有73台。这一数字,在全市5万余幢老旧楼房面前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
为何如此艰难?一个关键矛盾点在于,每栋楼不同楼层的居民,对于电梯的需求程度都不一样。对此,住建部也看在眼里。
“比如六层的楼房,可能三层以上都愿意加装,楼层越高的居民意愿越强烈。但是对于一层或者二层,因为需求不迫切,而且觉得占用了公共空间,对其利益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损害。”黄艳表示。
需求不同,用更现实的话说,还是“钱”的问题。
现在的老旧小区住户大多都是退休老人,收入不高,若要一次性支出数万元的确压力不小,而有一部分房屋则长期对外出租,并非业主自住,自然也不愿意出资装电梯。
“加装一部电梯一般总费用60~70万,这还不包括后期的运维费用,照此估算,一个家庭少则7-8万,多得更多。”“部分加装电梯成功的小区,一年下来,电费、维护保养等费用超过1万,如果前期讨论没涉及后期费用支出,加装使用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新的矛盾。”今年上海市“两会”期间,有多位人大代表提到这一问题。
也因此,各地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资金上的问题。
目前,除明确给予电梯补贴外,广州、成都等地支持提取公积金,北京、南京等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,将业主自筹自建改为了付费使用的租赁模式,希望满足不同楼层居民对于电梯的多元化需求。
据住建部统计,2018年,全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已完成了1万多部,有4000多部在施工,有7000多部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的,用黄艳的话说,“这项工作正在全方位推开。”
试点暴露问题
一部电梯尚且如此,若要全面更新小区里的公共设施,难度系数可想而知。
2017年底,住建部选择在15个城市进行试点,目的是探索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新模式,为全面推进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广州、韶关、柳州、秦皇岛、张家口、许昌、厦门、宜昌、长沙、淄博、呼和浩特、沈阳、鞍山、攀枝花、宁波
截至去年12月,试点城市共改造老旧小区106个,惠及5.9万户居民。
但同时,也“试”出了不少问题。国务院参事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总结了五个方面:
重单项改造,却整体设计
重长官意志,缺百姓参与
重部门延伸,缺“公共中心”
重“穿靴戴帽”,缺基本需求
重硬件改造,缺软件管理
以单项改造为例。今天说门窗改造,过段时间说地下管道要修一修,一天到晚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改造方案,结果搞得大家无所适从,缺的就是改造前的整体规划设计。
在他看来,如果能把电梯和停车位结合起来整体考虑,“比如给一层免费的停车位”,有望破解加装电梯的难题。
仇保兴还说,有的建筑学院士,连自家小区要改造也毫不知情,因为没人通知他参与家园改造,被有关部门“定了”。
还有管理的问题。所谓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”,仇保兴说,如果不对管理加以重视,改造过的硬件过一段时间也会失效。
而在李跃飞看来,目前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。这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图市政院总工程师,上个月刚刚参与了由住建部组织开展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调研活动。
走访多地之后,他的切身感受是——暴露的问题“触目惊心”、各地存在的差距“从未见过”。
事实上,黄艳不久前也公开谈到了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三件难事,包括地方统筹协调推动,改造后建立小区的后续管理机制以及资金筹措的问题。
对于管理,黄艳直言,老旧小区很多建成都20多年了,这些小区大多缺乏物业管理。同时,即使实施了改造,没有一个长期维护和运营管理的机制,改造后的效果也难以长期保持。
“现在老旧小区居民往往没有付费购买服务的习惯,居民原来不交物业费,等实施改造后,虽然改造效果挺好,但需要居民缴纳物业费,这就需要一个思想认识转变的过程。”黄艳表示。
出路在哪儿?
难题不小,如何化解?
仇保兴认为,关键在于整体设计先行,比如,用数字化技术把规划图纸变得更加形象直观,让老旧小区居民的需求能够通过“点菜”的方式得到满足。
而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应该找准“对象”。
仇保兴建议,各地可以通过专业软件或专家考评等途径推行城市“最佳小区”和“最差小区”评选活动,来提高小区居民的改造积极性和参与性,“让最需要改造的小区‘冒’出来”。
在具体技术层面,则可以将老旧小区改造的内容归类为“必备项”和“拓展项”,前者主要包括管网改造、适老化改造、立体停车场、垃圾分类处理等,后者则涉及社区绿化、对外通道、海绵社区改造等。
不过,从长远来看,在技术落地之前,还需先解决一个理念问题——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,需要整体性思维。
多位专家指出,老旧小区改造之所以难推进,部分甚至演化为公共纠纷,最大的阻力就在于“众口难调”,在于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。
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的话说,“小决策是一切问题的根源,出路在哪儿?就是系统综合。”
一套合格的城市规划体系,并不是追求最大规模、或是完全理想的状态,但一定是综合考量城市里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后,得出的“平衡之解”。
被改造的小区作为城市最小的社会单元,亦需如此。
如仇保兴所言,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新的万亿级投资领域,将使绿色建筑发展大有作为,并由此催生众多的新产业,但更重要的是,“以人民为中心来提升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投资环境。”
需要指出的是,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,始终存在新生与衰亡、保留与淘汰、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。按照黄艳的说法,今后,城市建设管理的重点更多地会落在存量上,即城市的更新、完善、保护。
或许某一天,小区改造的选择题也会交到你手中。
|